保山古称永昌,地处云南省西部,内与大理州、临沧市、怒江州、德宏州毗邻,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区、腾冲市和施甸、龙陵、昌宁3个县。总人口261.4万人,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华侨、侨眷、归侨50余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雨量充沛,四季如春,森林覆盖率达65.01%,年均气温在14.9—17℃之间,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美誉。
保山地处滇西咽喉,毗邻两亚、连接三亚,是中国陆路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国际大通道。现有边境县(市)2个,地方口岸4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边境通道4条,边民互市通道13条。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穿境而过,从昆明经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到达印度雷多全程仅1200多公里。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保山从开放末梢变成了开发开放的前沿。
保山物华天宝,辖区内矿藏、水能、地热、生物等资源丰富。发现矿产资源56种,探明储量44种,硅储量达5亿多金属吨,品位都在99%以上;铁矿储量2亿多吨,且相对集中;保山南红玛瑙、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扬名海内外。水能理论蕴藏量102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22万千瓦。有地热泉田240多处,热能储量250万千瓦,为全国第二大热气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世界动植物南北交汇走廊”、“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名扬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滇西粮仓”,是国家和省重要的蔗糖、烟草、畜牧、林果、咖啡、茶叶生产基地,核桃、小粒咖啡、小绿豆、红花油茶世界知名。
近年来电矿结合的产业异军突起,矿冶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目前,受益于硅电价格联动的政策支持,我市硅基工业发展迅速,正在加紧打造从工业硅到多晶硅、单晶硅为一体的硅产业链,整体提升了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盈利能力。烟叶、茶叶、核桃、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占全市工业经济的近40%,中华老字号腾药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拥有较高知名度。大数据产业和轻纺产业发展已在保山落地开花,呈现出高歌猛进之势。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地质文化、翡翠文化、侨乡文化、永子文化。孕育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民国元老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爱国华侨领袖梁金山和新时代领导干部楷模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腾冲火山热海、魅力名镇和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国殇墓园、龙陵松山等享誉国内外,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保山是随丝绸古道的形成而兴起的开放型城市,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就是经保山从腾冲出境,到达缅甸、印度的。近现代腾冲有“穷走夷方(缅甸)急走场(玉石场)”之说,腾冲先民还发现并首开翡翠加工之先河,靠马帮驮出了腾冲的繁荣以及和顺侨乡古镇。鸦片战争前夕,腾冲进出口货值达100万两关平银,可与广州媲美;20世纪初,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在我省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进程中,保山有着独特的开放优势,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两条国际大通道和怒江、澜沧江两条国际河流从保山穿境而过,使保山成为全省唯一具有双向开放通道的州市。目前,腾冲至缅甸密支那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正在推进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建设。保山在密支那和曼德勒设立了境外工业园区,市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组装车间和销售部门,直接享受缅甸本土企业的税收政策,降低了出口成本,打开了产品出口的便捷通道。猴桥作为国家口岸,已获批为“粮食口岸”“水果口岸”“肉类口岸”,未来与孟、缅、印等国在农业、旅游、人文、电力、通信及国际产能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同时,我们不断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国内区域合作,成功引进了西安隆基股份、山东恒丰纺织、天津纺织集团、北京庆安集团、东方园林产业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着力推进国际大通道、腾冲边合区、境外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及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永昌丝路开放体系,提升对内服务内陆省(区、市)、对外走向南亚东南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杨善洲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把保山建设成为了滇西粮仓,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从2005年-2017年连续13年保持了经济两位数增长,最高达到15.1%,正在形成跨越发展的“气”和“势”,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在全省州市综合实力竞争比较中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在全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保山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全省实现两位数增长为数不多的州市之一。且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2017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678.9亿元,增11.0%,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1%、8.4%和14.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位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4位。